專業剖析
新能源材料及其產業技術直面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與傳統能源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是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支柱。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而設立,通過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技術等多學科交叉,目標是培養新能源材料與智能型新能源汽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備多學科交叉綜合素養的源頭創新型領軍人才。
比較優勢
同濟大學新能源與器件專業依托于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并與汽車學院共建,是2018年在同濟大學“材料-汽車-新能源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基礎上,由國家教育部批準而建立的學科交叉型特設專業。專業在強化新能源材料及器件領域知識傳授的同時,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深度融合,目標是培養新能源材料與智能型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高端復合型技術人才和領軍人才。同濟大學材料專業在《2019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全國122所大學中排名23,ESI學科國際排名前1%。
人才培養
新能源與器件專業依托同濟大學材料學科與車輛工程專業特色優勢,學生根據學科交叉型培養方案要求修讀材料科學、新能源材料、車輛工程領域專業基礎課程,并根據興趣選修新材料、電池技術、智能化、輕量化材料與技術等特色課程,以培養在新能源材料與智能型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的綜合素養。專業課程全程采用小班化教學,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本專業學生從大一開始實行導師制,學院聘任從事專業教育工作的專業教師作為本科生導師,使學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專業認同感,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確立個性化的發展,形成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指導學生職業生涯等規劃。
創新實踐
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項目(簡稱SITP)、國家/上海市大學生創新項目、材料應用競賽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每年設立30余項創新項目,接納二 三年級本科生進入實驗室直接進行科研方法及基本技能訓練。在“挑戰杯”、“美國ASCE土木工程大學生競賽”等國家、國際賽事中斬獲特等獎、一等獎等佳績,近三年18個項目獲得國家級及以上榮譽。在各種科研創新探索中,培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
畢業論文(設計)
針對大四年級學生,半年時間參加導師的研究課題。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國家項目或企業合作項目的研究工作。
免試直升研究生、博士生高比例
每年20%~35%的本科畢業生可以免試直升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海(境)外短期交流項目
學生通過學校/學院校際交流項目及CSC項目,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德國達姆斯特工業大學、日本東北大學、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英國拉夫堡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等世界各地一流高等學府,進行三個月至半年的交換生學習。
專業目前有中英、中法、中西雙學位項目,學生通過這些項目直接到國外大學深造,獲得同濟大學和合作大學的雙學位。
專業設立同濟-科思創生態建筑與材料研究院,該國際合作平臺為學生創新實踐、實習提供支持。
境外深造院校
斯坦福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牛津大學
帝國理工學院
東北大學
達姆斯特工業大學
慕尼黑工業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
杰出校友
黃躍金,曾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江西省政協主席;
郭文叁,原海螺水泥集團董事長;
張傳增,歐洲科學院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德國錫根大學教授;
姚 燕,中國建材集團副董事長、中國建材研究總院院長;
丁永健,德國馬格德堡應用科學大學副校長;
錢文揮,工商銀行黨委副書記,監事長;
黃國濱,美國摩根大通中國投行總經理;
唐春山,深圳郎潤投資公司總經理。
就業主要方向
本專業學生能夠勝任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智能化與輕量化技術等 現代高新技術行業的研究、開發、設計、生產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從事相關領域投資與開發、金融與保險、社會服務與管理工作。所依托的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畢業生50%以上繼續深造,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大批畢業生就業于新材料、汽車、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等世界500強企業、大型國有企業、知名民營企業、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等,用人單位供需比例長期維持在1:10以上。
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近幾年的畢業生中,有許多學生選擇在新能源電池技術、 整車、車用零部件等新能源材料與新能源汽車行業工作,社會需求旺盛。
“一帶一路”戰略為材料在中西部地區、重點領域、重大工程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本專業以國家發展戰略為指引,致力于向祖國中西部、重點領域大力輸送優秀人才,讓畢業生在奉獻祖國事業的同時實現人生價值。